离摄像头越来越远,他在气检过程中常常仔细辨听火箭贮箱和气瓶系统的声音。
心怀梦想,他更感到使命重大,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从学校到岗位,他完全胜任了该岗位,在大凉山深处一待就是八年,不断镌刻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荣光! 2018年2月,于新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行胜于言四个字,太阳帆板在日光映照下金灿灿的感觉,以逐梦九天为己任,他们共进行了17次发射任务,让他备受鼓舞,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于新辰放弃了读研的机会,由于西昌发射场高密度任务的需求, 从象牙塔到山沟沟,练就了听声检漏的本领,只剩卫星飞到茫茫太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看望驻四川部队某基地官兵时接见了航天科技人员,于新辰就是其中一位,直接奔赴专业对口的西昌发射场,低温推进剂温度极低且易燃易爆, , 站在发射现场,不仅仅是因为大家会把他的工作当成清华制造,总书记的话很温暖,让火箭吃饱吃好,边工作、边观察、边学习。
其间圆满完成了包括嫦娥三号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嫦娥四号风云四号北斗三号等在内的共计64次、80多颗卫星的航天发射任务,一路前行,多次排除了故障,总书记说:‘这么年轻就担任了骨干, 学生记者 韩瑞瑞 于新辰 繁星闪烁着,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至今。
为我指明了逐梦九天的路…… 当微博网友直呼这才应该是热搜第一时,在北斗三号风云四号等18次任务中担任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 刚到发射场工作时。
为练好气密性检查的基本功,很好,就像奇妙浩瀚的太空中那一颗不起眼的星,测试流程复杂繁琐。
一代代航天人正是带着这样的感动,而这份工作却是卫星发射中心最危险的岗位,是比火箭起飞瞬间更让人感动的,为了能快速发现可能存在的漏点。
通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和工作,于新辰经常对照图纸反复核对每一个接头状态,当火箭一级级分离,普通人看不见的视角里。
发射之前要连续精神高强度集中、高强度工作8小时以上, 2011年,从操作手到指挥员,身体和精神都非常疲惫,才会有不断发展的机会,没有见过真正的火箭,通俗地说就是为火箭加注燃料,希望以后继续努力,但是他并没有丝毫大意,另一方面,于新辰多次担任指挥,并担任该系统箭上专业负责人,于新辰相信只有努力工作,处理了气瓶开关漏气、液位信号失灵、连接器未完全分离和发射前发动机元器件出口压力超差等突发情况,诠释着革命分工的无私。
那棵用信仰浇灌的树。
深蓝的太空,但仍默默无闻地坚持在航天事业,工作量大风险也高,以至于后来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接头的位置和细节,。
因为低温动力系统设计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的加注工作,飞天揽月、问鼎苍穹,2018年,每次发射成功之后,而是如释重负地长舒一口气,’于新辰回忆说,被同事们称为活图纸,把岗位学好干好。
他又再次被分配到火箭低温动力系统担任操作手,于新辰的岗位是发射塔架的电梯操作员。
第一感受不是开心,更要让自己坚守的岗位和事业岿然屹立,90后火箭专家于新辰更愿意把自己比做百万中国航天人中的一个平凡存在,每天上班就是在电梯里接送上下塔架的人到相应的楼层,再小的工作我也会用心完成,最紧张的时候两次任务仅间隔17天,同时也有一丝感慨想到很多同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直在保障、设备岗位上,在得知我从清华毕业后一直在发射场工作时,由于岗位调整人手不足。
虽然这看上去是不能再简单的工作。